星期二, 9月 30, 2008

一歲半的黃小弟

身高:85cm
體重:12.3Kg

一歲半的黃小弟具備的技能也更多了,會很多的稱謂,不過,走的是台語掛的風格:『阿哥』、『阿姑』、『阿爸』、『阿伯』、『阿媽』、『阿母』、『阿嬤』、『阿公』、『阿祖』。

就算是跟他說:『弟弟,叫哥哥。』
黃小弟:『阿哥』

擺明了是聽國語、說台語的雙聲帶。但爸爸、媽媽還是例外。

跟他說:『弟弟,叫爸爸。』
黃小弟沒反應。
如果是:『弟弟,叫阿爸。』
黃小弟:『阿爸。』

媽媽亦是。但是如果遇到麻煩了,就『媽媽、媽媽』地叫個不停;像是要人家抱之類的。

最近,發現他很愛坐車。愛坐汽車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想黏著我們?因為每次回新竹,都是以我們上車離去作結。此外,因為他也愛玩機械、電子產品,光是車子的儀表版就可以讓他東摸西摸玩很久;再加上車裡也有一些有的沒的小東西,像是廣告傳單、書、免洗餐具、...,每回上車都像在挖寶一樣。

不過,黃小弟確實是很喜歡坐腳踏車。小的時候,阿公常常讓他坐在腳踏車上好讓阿嬤哄他吃稀飯。現在大了,只要看到我騎腳踏車,就會想跟。我常常會騎車載他到附近的小學走走、跑跑;本來黃小弟是很愛走路的,上上週居然賴著車上不肯下去,硬要抱他還會生氣呢!所以,運動到的反而是媽媽我,就一直騎著車繞操場。而且,黃小弟有時也不甘只是坐著,還會動手要拉龍頭!

星期三, 9月 10, 2008

群 der Schwarm

群 der Schwarm
作者:法蘭克.薛慶
出版社:野人

雖然才看完上集,就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寫些東西,而且也是預防自己看完整個故事之後,震驚過大反而什麼心得都寫不出來。

晚餐時大約看完1/4(上集的一半),當時還看不到故事的發展(那時對於『大海殺人』還沒有很具體的概念),只想到作者將場面拉得好大,到時候該如何收尾呢?!

書中描述的包括了人類對動植物生態的改變、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衝突、過度的工業開發對於環境的破壞、...;這樣子故事性的描述讓人非常震驚,特別是挪威北海沿岸綿延的鑽油平台。腦海中浮現出一座座如工廠般的鋼鐵建築佇立在海面上,抽取著海底原油的同時,也要分離中其中混雜的天然氣和海水,天然氣會被燃燒掉排往空中,海水過濾後又送回海裡。想像到那終年不停燃燒地大量黑煙排往天空,我終於對於『溫室效應』、『大氣層破洞』有了很深刻的感受;更遑論工業廢水對於生態的影響(雌激素使得公鱈魚失去生殖能力)!

海洋生物的異常行為是很有創意的idea,也是鉤住讀者好奇心的重點(會爆炸的龍蝦,實在是很了不起!),是讓我捨不得放下此書的一大驅力。不過,作者對於幾個書中重要場景、國家、文明的描述(秘魯、挪威、加拿大、印地安人),同樣非常精彩,雖然好壞參半。郝譽翔用了『無國界小說』來形容並不過讚。

當我快看完上集時,整個故事的面貌開始稍微清晰一點,大約可以這樣形容:電影『明天過後』的海洋生物版。

『明天過後』裡設定的情節是,因為人類過度的開發和不愛護環境,海洋洋流異常,使得氣候產生巨變,於是大災難來臨。『群』則是透過海洋生物的異常行為,導致海洋巨變,反弒陸地和人類。根據書背的描述,是『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不過,目前為止還看不出『大海有了智慧』和『生物行為異常』的關係,這要等K完下集才能見分曉(非常好奇呢!)。

不論這兩個故事的異或同,他們都有滿完整的科學理論作為backgound,描述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相當清楚,因此更讓我對於環保、生態議題有不一樣的體悟和省思。我們對於大自然應該要有、要用更為尊敬和互重的心態去對待。也因此,兩個故事都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科學家、工程師、專業人士穿梭其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工程師,看到這樣的角色特別有共鳴(連SETI的Jill Tarter教授都有出現,Judy Forster在『接觸未來』扮演她)。另一方面,高科技就會牽扯到利益、權力,看到那些權力高層,則另人心寒;雖然到現在為止,美國在『群』裡面只是很配角的國家(大概跟作者是德國人有關),不過,提到權力和利益總是會讓人很感嘆、不以為然地想到它。

--
寫完此篇的另一個感想是,也許以後應該看一本書看到一半時就來寫心得,這個時候心情的激盪最為強烈,又因為不知結局,行文如說話般可以不假思索,最是順暢。每每看完一本書,反而是一堆想法充塞腦中,但卻一分鐘寫不出多少字,全部卡在一起。

--
看完全書之後。

果然,美國還是在整個故事佔了很重要的位置,不過,被描述得很差勁。下集的故事太過『好萊塢』,連情節轉折都很『電影分鏡』;我有些失望,覺得上集鋪陳出來的大格局被浪費了。但收尾的部分卻滿值得深思,關於群體、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