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06, 2006

The Kite Runner

The Kite Runner 追風箏的孩子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著
出版社:木馬文化

經由Ruby的介紹,看了『The Kite Runner』。看完之後,不禁掩卷長思,心中嘆了好長一口氣。雖然作者在最後,讓哈山的兒子索拉博露出一抹微笑,為故事ending之後的時間補上希望和美好的未來;但整本書鋪陳出來的卻像是擺脫不去的枷鎖,沈甸甸的壓在心裡。

作者由主角阿米爾和哈山的童年寫起,也正是二次大戰之前、君主制度存在、種族不平等、貧窮但也和平的阿富汗。這童年的生活,如書上一開始所言:『我想到我在一九七五年冬季來臨之前的生活,然後一切都改變了。讓我變成今天的我。』所謂的一切,包括了令阿米爾一輩子懊悔、遺憾、棄哈山於不顧的舉動,也包括了世界局勢的動盪:蘇俄入侵阿富汗、二次大戰、神學士政權的成立。阿米爾棄哈山於不顧以及阿富汗的種族歧視對於年幼的哈山太過殘忍;而蘇俄入侵、神學士政權,對於阿富汗一般的百姓,除了殘忍,更是無止盡的惡夢。

前一陣子,也去看了『慕尼黑』。雖然是不同的時空背景、雖然很巧合的都是中東國家(阿富汗和以色列、巴解),但相同的卻是,政治(或宗教)帶給了他的人民要背負一輩子的沈重負擔,心靈的傷害、民族間的仇恨、政治上的迫害...當然,屬於局外人的我們,很難置評;就像慕尼黑中,阿里說:『對於屬於自己家園和土地的渴望,你們這些德國人是不會懂得的。』

阿米爾進入青年時期,隨父親逃亡美國,直到再度回到阿富汗解救、收養了哈山的兒子,獲得自己心靈的救贖。這中間心理的轉折,真是驚心動魄。拉辛汗給阿米爾的信上說:『你做得不對,阿米爾將,但別忘了當年你也只是個小男孩。一個困惑不安的小男孩。你當時對自己太嚴苛,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略)...沒有良知、沒有善念的人是不會痛苦的。

附帶一提,我覺得拉辛汗這角色實在太『全知』了,總能看透阿米爾、適時提出忠告,因此帶動了劇情的轉折(也是阿米爾的心理變化),然後就莫名其妙的『我來日無多,希望獨自度過』,留下一大筆錢自動消失,實在有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