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04, 2007

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 -- Introduction

Tracy除了提出EASY(Eat, Active, Sleep, and Your time)、SLOW(Stop, Listen, Observe, and figure out What's up)和HELP(Hold yourself back, Encourage exploration, Limit, and Praise;這是在toddler那本書裡提出的)之外,在這兒還提出PC的觀念。

Be a "P.C." Parent
Patience 耐心

  1. 不要選擇當下最輕鬆卻會導致日後意外教養(accidental parenting)的方法;例如:總是靠搖晃哄睡孩子,但等到孩子大了,父母抱不動、搖不了了,他卻還不會自己入睡。

  2. 養育孩子總是會有一些混亂和脫序的情況,父母要盡量多多包容。孩子有一些髒、有一點淘氣也是正常的行為;過於嚴格或挑剔可能會讓孩子畏懼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對於這一點,我目前就已經有些體會了,雖然弟弟還在襁褓之中。弟弟兩、三個月大之後,開始流口水,加上有時會溢奶,我常常要替他換衣服、洗手怕、餵奶巾,誇張的時候一天數回;我常常就會對著弟弟碎碎念:『你怎麼又吐ㄋㄟㄋㄟ呢?』『你又讓我替你洗衣服啊?!』脾氣不好時,口氣自然也不會太好。看到P這一點,我才醒悟,溢奶、流口水也是小孩成長的一個過程,他也不是故意的;像弟弟已經會聽大人說話,我怎知我說的話是否會對他產生影響呢?

  3. 壞習慣的矯正也是需要耐心的。趁著孩子還小就教導他,會比較容易些。


Consciousness 知覺

  1.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所感受的(聽到的、聞到的、...)。假如在一個全新的『狀況』下,你的寶寶放聲大哭的話,是因為這對寶寶過度刺激了,也許晚一些再讓寶寶進行這樣的體驗。

    剛好我們家弟弟最近有個類似的例子。

    應婆婆的要求,我們在弟弟滿三個月時帶他回彰化婆家。這是弟弟初次出遠門(車程一個多小時,天氣又熱)、在外頭過夜。我們發現弟弟在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會非常緊張(特別是被一堆『陌生人』抱來抱去),所以不大哭、不大笑、不大嘀咕。星期天傍晚回到家後,大概是放鬆了,不舒服的情緒都釋放出來,連著哭鬧了兩天,感覺似乎很沒安全感。其實,弟弟第一次被我和小黃以外的人抱過之後,那天晚上也比平常容易哭鬧(殘念~那是外公、外婆和姑婆~),經過多次回爺爺家的訓練(短暫地待幾個小時),對於出門一事已經適應許多,慢慢地在外頭也開始會笑、會嘀咕、會揮手踢腳的。至於出遠門、在外過夜,我想可以等他滿四個月時再試看看。

    我和小黃還有另一個推測是,出門太久,弟弟的EASY cycle會被打亂;吃雖然都有按時吃,但是因為不適應環境以及過多刺激,使得他缺乏足夠的休息(常常一個cycle結束,他卻連闔眼都沒有),於是又過度疲累,雖然過一陣子會因此睡著,其實卻睡得不好(那晚在婆婆家,他幾乎一覺到天亮;但兩天下來,他幾乎不笑,也很少嘀嘀咕咕,連哭泣也很少)。

  2. 事情要想清楚、事先有過計畫,再下手去做。
  3. 對於孩子,要言行一致。
  4. 要保持機敏,回應孩子的需求。嬰兒的哭泣是有原因的(即使只是索取擁抱)(哭泣也是嬰兒的語言),長期忽視他們,會壓抑他們心智的發展。

    弟弟一、兩個月大時,有時候我總是搞不清楚他為什麼哭,就乾脆放任他哭一陣子再抱抱他;因為哭其實也是很累的,他哭過之後很容易就被哄睡。但是,那一陣子我有時會覺得他似乎心情不好,比較少笑。之後,我們就很少放任他哭(不過還是會讓他鬼叫鬼叫地生氣罵人);即使他要哭,也會抱著他,我想哭之於他,有時候也是一種情緒的宣洩(特別是睡前),但一定不會讓他一個人躺在嬰兒床上哭泣。


But Why Doesn't It Work?
若是符合以下某些陳述,也許父母的心態或言行需要做一些調整:

  • 跟隨著孩子的步伐生活,而非替他建立生活規律(routine)。
  • 意外教養(accidental parenting):父母為了使嬰兒停止哭泣或是讓大一些的孩子冷靜所採取的行為,卻因此養成他們的壞習慣;例如:搖晃孩子使他們入睡。
  • 忽略孩子的肢體語言和暗示。
  • 忽略了孩子總是一直在改變;例如:四個月大的孩子需要的生活規律就與前三個月不同。
  • 總是尋找速成的解決之道。
  • 父母並非真心尋求改變;採用任何新的方法或行為,都應該持之以恆,否則就寧可不要去做。
  • 父(母)所採取的行為並無法被他的家人或是他自己認同、執行。
  • 孩子或孩子的行為並沒有不對,父母並不需要去糾正他;例如:。孩子只要正常成長,吃得較少並無影響。
  • 父母對於養育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如同職場生涯,這是人生的一大轉變,但不同的是,孩子不是機器,養育子女要付出時間、精力,而且父母是無法回到之前的生活的。

沒有留言: